• <nav id="o8y0o"></nav>
  • <nav id="o8y0o"></nav>
  • 特级婬片A片AAA毛片乌柔

    林軍:賺不到錢的人有一個共同的毛病

    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,不代表公司立場。

    ??????? 今天的主題是講資產管理如何控制風險,我們之前也做了一個FOF基金,當時接觸了很多私募機構,談的過程中我發現他們面臨的問題,跟我們以前碰到過的問題是一樣的。特別是去年6月份以后的股災,導致大部分私募的收益都大幅下降,我們也開始反思是這是怎么產生的,后來發現其實這個問題我們早就碰到過了。

      如何控制風險,我相信每一個私募機構都有一個風險控制的內控制度,但是我認為這個內控制度沒用,形同虛設。為什么呢?很簡單的問題,大部分的私募都是老板在操盤,伙計在做風控,伙計天天都看老板眼色行事,老板的倉位,你去給他做風控,我覺得這不現實,所以控制風險是一個非常難的事情。當然這個局面我們也沒法改變,所以我們在甄選資產管理機構,包括我們自己做內控的時候,也盡量地去避免老板操盤、伙計做風控,雖然改變不了這個局面,但至少可以通過一些現實的案例,看看這個伙計到底有多大的權力去砍老板的倉。我覺得這樣的話,當碰上大的風險事件的時候,可能會有比較好的處理結果。

      你能看到的風險,我都認為是機會

      對于做交易的人來說,其實交易得最多的就是風險,因為我們是不斷地從風險轉嫁中獲利。我們對風險的定義,這么多年下來我覺得跟別人有點不一樣,我們看到的都是機會,很少看到風險,因為我覺得以僅有的一些經濟學理論,或者交易上的一些心得,無以覆蓋這個過于復雜的交易市場,所以大家能看到的風險,我們認為是機會。

      當然也不是說我們無視風險,我們也非常注重風險,但我們認為風險不是能計算出來的。去年股市5000點的時候風險很大,但是真跌下來以后大不了賠點錢就出來了,這個損失是有限的,我覺得這種能看到、能預估出來的都不叫風險。

      什么叫風險?我以過去幾年的投資經歷來說,我們前幾年做空黃金,碰上了一個風險事件就是馬航失聯,造成我們的資產波動了一下,過了一陣子馬航跑到烏克蘭又被打下來了,那天晚上我們又賠錢了,你說這個東西我怎么算得出來。包括我們去年做空PTA,當時覺得有將近六十幾萬噸的庫存,多頭肯定接不住貨,價格也一直在往下掉,我們很高興,誰知道福建漳州PX項目廠區突然發生爆炸,接著第二天漲停,導致我們又賠錢了。所以,從這個兩個案例來看,我們認為投資很少有信譽一說,我們天天都有可能碰到這種很奇怪的事情。

      我前幾年看了一本長江商學院推薦的40本書之一,塔勒布寫的《黑天鵝》,我看了這個書以后豁然開朗,不管我們重視也好,無視也好,風險都是無處不在的,而且我們根本估計不到。包括98年的東南亞金融危機和08年的次貸危機,當時我也一直在做功課,看了很多國內的理論跟文章,但是在危機前,我發現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,就是基本上沒有什么大咖出來講市場馬上要出現巨大的風險,市場馬上要崩潰了,或者跟你講做空的機會來了,我們只是看到了一些數據的變化,但這個數據變化能否形成一個趨勢,我們也沒法估計到。所以從多年的交易生涯里面,我們總結下來,風險是很難去估計的。

      為什么老手在市場上的機會越來越少?

      這兩年我們一直在招聘,但我們現在都是去校園招聘,因為投資市場的變化比現在社會的變化更快?,F在也有很多人才專家在總結,說企業應該要哪種人,是要一張白紙的呢,還是要有多年從業經歷的人,一般來說企業招聘是要有經歷的人,但在咱們金融市場,現在我發現用不上了,所謂的經歷跟資歷代表的都是過去,在這個市場接觸了很多大佬以后,我發現真正的大佬都有個共性,他們并不是靠一兩種經驗用個10年20年,他們的學習能力是非常強的,每次的操盤手法包括對行情的理解都不一樣。而且通過面試看了很多人的操作方法以后,我發現賺不到錢的人有一個共同的毛病,就是一直在用一兩種自己認為有點小心得的交易技巧。

      現在大家都能感受到,無論是做股票還是做期貨,這個市場賺錢越來越難了。我認為與其用靠一兩種經驗做了10年20年的人,還不如用過去是一張白紙的人,因為他年紀輕,跌倒了很快又能爬起來,心態上可能還要更健康一些。風險在沒有任何經驗的人面前和在市場老手面前,我認為都是差不多的。對于市場老手來說,其實機會還越來越少,因為以過往的經驗去捕捉新的投資機會,我覺得是套不上的,還不如一張白紙的人,可能真的沒有一點經驗,反而看到的都是機會,也不怕摔跟頭,因為之前沒有輸過。所以我認為年輕人都是機會,我們這種市場老手慢慢會被淘汰掉的。

      一生能抓住的機會可能只有一次

      接下來還是講心得,人的一生有7次機會,我認為基本上都是歷史性的機遇,或許可以讓你有錢,也可以讓你有名,也可以讓你事業上一個臺階,但這7次機會并不是我們都能抓住的,因為前面3次的時候,我們都太年輕,這些歷史事件都發生在我們根本沒法掌控的時候,所以前面3次基本上都是浪費掉了。

      那么后面兩次呢,估計我們那時候都七老八十了,跟社會已經脫節了,所以后面兩次人生重大的機會,我認為基本上也可以放棄掉。中間還有兩次機會,這兩次機會你可能還會誤判一次,其實我們真正能抓住的機會,一生中可能就那么一次,所以這個機會一旦產生了,絕對不能錯過。我在自己的傳記里也講過,我感受最真切的是2005年股市從1000點起來那一波,這個大家可以上百度去看一下我講的那個故事。

      后悔踏入期貨行業,因為坑太多

      以前房價大漲之前我基本不講期貨,我沒法去下結論,我可以跟你講可能是漲或者是跌,但是去炒期貨我不太推崇,為什么呢?前幾年我一直在后悔,我覺得踏入期貨行業有點失誤,因為坑太多。網上有一幅漫畫,人生的起點到小紅旗的終點是一條呈45度角的直線,一眼就看到了目標,很多人做期貨做股票最初也是這種心態,覺得自己能賺多少錢,但實際做交易的過程中呢?也就是第二張圖,直線變成了鋸齒形的,每一個鋸齒的頂端不是有怪獸,就是有塊大石頭,而那面小紅旗還是在40度角的終點,但是要歷經艱辛和磨難才能走到那個終點,所以實際交易的過程是完全不一樣的。因此我一直不推崇做期貨,我覺得做期貨太悲慘了,基本上100個人里面只有1個人能賺點錢,如果交易時間過長的話,這個人最后也可能把錢虧掉。

      合伙人制是私募發展的必然趨勢

      大家都看過《速度與激情7》,講述了英國特種部隊殺手伊恩·肖為其弟報仇的故事,整部影片完美詮釋了一個深刻的詞:Family,也就是主角托雷多常說的那句經典臺詞“we are family”。這個故事我跟自己的團隊也講過,今年很多個人投資者在期貨股票里面,從回撤和收益來說都比不過我們這些私募機構,我覺得這里面的問題跟這個電影是一樣的,一個人能力再強,也比不過一伙人,我們常說“二人同心,其利斷金”,那么“合伙同心,也是其利斷金”,所以我覺得咱們私募發展的趨勢是合伙人制,大家都抱成團,然后集合各種精英。老話講“3個臭皮匠,頂個諸葛亮”,群策群力,總能想個好主意。而且團隊化最大的優勢在于有一個合理的分工,真正能把風險控制做到程序化、規范化,能把整個投資環節可以做到比較系統的流程化管理。

      真正我認為好的公司比如像華為,我最近看講華為的書比較多,華為是一個很奇葩的公司,第一個它從來沒上市,第二它老板的股份非常少,它基本上做到了大部分高管都持有華為的股份。任正非很牛,但是如果只有他一個人的話,公司不會發展到現在,它是靠每個員工為這個平臺做貢獻,發光發熱才有華為的今天。所以我認為咱們資產管理行業,從股權結構來說,合伙人制才是發展的必然趨勢。